当前位置:
委员为解血荒建言献策:3年建14处固定献血屋
来源: | 作者:instrument-406 | 发布时间: 2018-11-23 | 1002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2010年,青岛血源供应频频告急,“血荒”警报屡次被拉响,作为全国无偿献血模范城市,“血荒”牵动了政协委员们的心。2月21日,攻克“血荒”的议题成了当天“两会”的聚焦点 ,有委员提出“3年内全市建立 14个永久性固定献血屋”,也有委员提出“给予流动献血车停放合法性”,他们纷纷围绕如何破解岛城“血荒”建言献策。

2010年,青岛血源供应频频告急,“血荒”警报屡次被拉响,作为全国无偿献血模范城市,“血荒”牵动了政协委员们的心。2月21日,攻克“血荒”的议题成了当天“两会”的聚焦点 ,有委员提出“3年内全市建立 14个永久性固定献血屋”,也有委员提出“给予流动献血车停放合法性”,他们纷纷围绕如何破解岛城“血荒”建言献策。

缓“血荒”,自体输血应普及

“去年青岛闹血荒,为此,在今年的两会上我想专门提交一份《建议开展自体输血案》,希望能有效‘堵住’血荒。”市政协委员、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纪新强在2月 21 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中“挑”开了一个话题:血荒。

对于去年青岛市乃至全国部分城市集中发生“血库告急”的问题,身为医生的纪委员通过近3个月的调研,提交了这份提案。“众所周知,输血是临床危、重症抢救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。然而,随着今后人口老龄化,无偿献血人群相对减少,加之献血者的自然流动和不同血型需求的不对称性,血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。”纪委员表示,目前,“自体输血”可以缓解这一矛盾。

“自体输血是指收集并回输病人自己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的技术。方式有三种:回收式输血;预存式输血;稀释式输血。”纪新强说,自体输血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有效解决血源的短缺。同时还能避免异体血的输入反应和传播疾病的危险,并发症少,还可以解决特殊血型(RH 阴性血)病人的血供问题等。

为了能更好地普及“自体输血”,纪新强建议,有关部门尽早出台自体输血的操作规范,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,物价管理部门应该出台自体输血的收费标准,规范自体输血的收费。“此外,希望通过市、区献血办公室、市、区血站,培养医院内自体输血的专门人才。在有条件的医院,配合外科做好自体输血工作。同时我还认为,应当在降低费用上下工夫,由于机器和一次性材料的应用,手术期血液回收的成本不比输异体血便宜。因此,降低医疗仪器和耗材的费用,才能促进自体输血的推广。”纪新强说。

3年建14个固定献血屋

“咱们青岛是全国无偿献血的模范城市,可全市的献血屋加起来只有3处,还都是临时用房,这个数字不仅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同类城市,也与《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》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。”教卫组委员对岛城的献血屋状况进行了调研,调研中称“献血屋不仅能够为献血者提供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场所,降低献血反应几率 ,而且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”。

在关于血荒的讨论中,一份名为《关于解决无偿献血几个紧迫问题的建议》的提案十分扎眼,这份提案提出,“要加快规划建设固定献血屋或者献血点,由区市政府负责在交通便利、人流密集的繁华商业区域选址确定 14个永久性固定献血屋”。除了文字之外,还附加了一份名为“各区市建立献血屋建议选址点”的表格,分别对14处固定献血屋进行了“选址”,“选址”的精确度具体到了路段门牌号,其中市南、市北区各两处,其他区市各1处,建议在3年内建设完成。

为献血车停放“开绿灯”

“血源不足,就得采血,在当前献血屋不足的情况下,采血车的作用尤为重要。”市政协委员徐建军称,数据证明 ,长期固定且人流量较大的献血点,如台东邮局、东泰佳世客、李村步行街,由于市民熟知度高,献血人数逐年增多,而不固定的献血点采血量就少。因此,建立固定的采血车停靠点是保证供血数量和质量,缓解血源紧张的有效措施。

在李沧区向阳路步行街,市民献血量每年达到4.5吨,是临床用血的重要来源,但是自2008年5月后,向阳路步行街经过美化硬化,由于没有预留采血车停放位置,致使该采血点被迫撤销,全市的血源保障一下子就缺口了 4.5吨。“献血车的停放得不到支持和保护,就等于减少了血源。”徐建军指出。

另外,关于采血车的一系列问题,其他委员也十分关注,“停靠还面临地点不固定,被撵得到处跑”、“可以停靠的地点人流量少,采血量低”、“缺少电力等后勤保障,储血设备和各种仪器故障频发”等。

委员们一致认为,这些问题给市民献血造成了诸多不便,也加剧了血源紧张,并由此建议增加献血车数量,提高献血车硬件设施,全力保证岛城的血库充足,克服“血荒”。

破解“血荒”要保住血源,委员张洪义建议,要保血源还得将无偿献血工作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结合,成立由市领导挂帅、区市政府和市相关部门组成的无偿献血工作议事组织,定期听取无偿献血工作汇报,研究和解决无偿献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。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各部门、各区市的目标责任考核,建立用血预警及紧急动员保障机制,将无偿献血紧急动员纳入政府应急保障体系。

为啥市民小病也挤大医院,委员来把脉——

社区医生水平还得再提提

全青岛的社区医院遍地开花,但真去社区医院看病的市民还不足54% ,为什么?2月21日的“两会”小组上,市政协委员刘丰春的一个质问,让一个存在于百姓身边的尴尬现状摆上了台面:不少社区大夫的医术水平低,不敢去;内科病设备不足,没有查验条件,还是不敢去。刘委员代表老百姓质问道:“社区医院问题这么多,凭啥让就医市民信得过?”

揭社区医院“四大短”

市民田女士家住四方区兴隆路,小区内的社区医院有好几家,其中靠田女士所在居民楼最近的一处步行还不到5分钟,但田女士坦言,社区医院她从来没去过。

“都说小病去社区医院,不是不想,是不敢。社区医院只有一两个大夫,发烧感冒看得了,儿科骨科不一定看得了,医术高低很难说。”田女士说。

在21日的讨论中,有的委员指出,社区医院在某种程度上,存在医生医术水平不高、查验设备不全、服务质量差、就医环境差等问题,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提案也被热议。

在21日的两会上,市政协委员刘丰春就毫不留情地给社区医院揭了回短。他指出,现有的社区门诊缺少全科医生,其诊疗水平远不被患者认可,患者不管大病小病,宁可耗尽人力财力到大医院排队,也不愿就近在社区医院看病,“其结果就是,一些本该在基层社区门诊诊治的多发病和常见病,由于市民对医术的不信任而更加依赖大医院,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,同时也浪费了大医院的医疗资源,造成就医难的恶性循环。”

市政协委员张洪义说,当前社区医院很多,真正上门求医问药的市民却不足54%,除了坐诊医生的医术不被信任之外,多数社区医院的硬件设备也跟不上。

为社区培养全科医生

“解决就医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社区医疗,而提高社区医疗水平的关键还是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。”刘丰春在《关于重视全科医生培养提高社区医疗水平》的提案中提到,像市立医院、青医附院等大医院都会定期对在职医生进行专业培养,而社区医院却没有这样的培养机会。他建议,利用医学院校的教育资源,向社区医院培养专门的全科医生。

刘丰春本身就是青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,他告诉记者,十几年前他就为小医院培养过全科医生,但后来中断了,此后,这种面向小医院的专项培训再也没有了。在提案中他表示,全科医生的培养任务可由青岛大学医学院的成人教育科具体承担,市卫生局按学员名额给予财政拨款,落实办学经费。

“建议医学院的老教师或离退休教师担任全科医生培训的教学工作,尤其是加强影像学、解剖学和临床诊断能力的培养。”刘丰春说。

建集中医疗检验中心

社区医院无法做医疗检验也是市民不愿“上门”求医的一大顾虑,市政协委员张洪义表示,“让每一个社区医院都置办上齐全的医疗设备显然不现实”,但他提出,应该“建立集中的医疗检验中心,这个中心可以几个社区医院共用,也可以几个社区共用,中心配置相应的检验设备,这样不仅能满足市民的看病就医需求,还能大大降低各家社区医院的成本。”

张洪义称,各关联的社区医院还可以建立互联网,在同一个集中医疗中心的检验结果可以共享,免去重复检验,还能帮助市民建立健康状况档案。